第205章 前后夹击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泼墨文学 www.pomo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遭到攻击的不止是“刘长勋”号,发动袭击的也不止是1艘大型攻击潜艇。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在“刘长勋”号西北方向大约50千米外的“周宽德”号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总共有6条重型鱼雷射向这艘倒霉的航母。
要命的是,这6条鱼雷来自前后两个方向。
负责掩护的护卫舰挡下两条鱼雷,另外4条鱼雷全都击中了“周宽德”号。
所幸的是,只有1条鱼雷在航母舰体下方引爆,从舰首方向射来的3条鱼雷全都击中航母的舰体。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埋伏在“周宽德”号前方的那艘潜艇很有可能受到了护航战舰,也就是在航母前方开路的通用驱逐舰的影响,采用了线导加主动声纳的攻击模式,没采用尾流制导攻击模式。大概是担心鱼雷脱靶,所以定深比航母的吃水深度稍微浅一点,由此导致鱼雷直接击中航母的舰体。
相对而言,命中舰体造成的破坏,反到小得多。
道理也很简单,航母本身就有防鱼雷隔舱,又是小分舱结构,巨大的内部空间能吸收与分散大部分冲击波,从而降低爆炸产生的损伤。相对的,如果鱼雷在舰体下方引爆,爆炸释放的能量将直接作用到航母的舰体上,比如底部的龙骨,从而对航母的主体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
如果鱼雷的威力足够大,比如由西陆集团研制,战雷头重达1吨,装药量达到750千克的65式重型鱼雷,甚至能把万吨级战舰炸成两截,在某些极端情况之下,炸断航母的龙骨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mk48的战雷头轻得多,质量在250千克左右,装药量更少,但是毁伤战舰的能力依然不可小觑。
要是4条鱼雷都在舰体下方引爆,“周宽德”号肯定是凶多吉少。
关键就是,“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在设计的时候,只要求在被3条533毫米重型鱼雷击中后,能保持不沉,而且针对的还是战后服役的第一代重型鱼雷,并非mk48这类新式重型鱼雷。
在理论上,“周宽德”号被4条重型鱼雷击沉的概率超过了50%。
虽然鱼雷直接击中舰体,损伤情况比预估的轻一些,但是连续被4条鱼雷击中,没有哪艘战舰吃得消。
“周宽德”号的情况可以说非常严重,随时有可能覆灭。
关键就是,从前方射来的三条鱼雷的命中点都在舰首左舷的前部,三处命中点的分布范围不到100米。由次导致的结果就是,左舷前部约三分之一的舱室迅速被海水淹没。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舰体向前倾斜了约10度,横向倾斜也超过15度。为了让航母保持平衡,也就是不让航母翻覆,舰长已经下令向右侧舱室注水。因为要保持纵向平衡,避免因为受力不均而折断龙骨,所以是向右后方舱室注水。结果是,不得不放弃位于注水区域内的2套动力系统。
“陈炳勋”级总共只有4套动力系统!
更加要命的是,从后方射来的鱼雷炸毁了航母左舷外侧的1号推进轴。
也就是说,在向右后方的舱室注水后,“周宽德”号失去四分之三的推进动力,仅剩下一套推进系统还能正常工作。
哪怕舵机能够正常工作,依靠一根推进轴,航速最多只能达到12节。
因为左侧舵机也遭到了冲击,没办法正常工作,需要把右侧舵机固定在一个角度上才能保持直线航行,导致航行阻力增加了许多,所以实际能达到的航速肯定没有12节,能跑到10节就很不错了。
按“周宽德”号发来的消息,正全力进行抢修,最快也要几个小时之后才能确定能不能保住这艘航母。
只要再次遭到攻击,就肯定会被击沉。
所幸的是,在“周宽德”号遭到攻击之后,护航战舰就发现了偷袭的潜艇,而且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其实,在“刘长勋”号这边也差不多。
在“周宽德”号发来消息的时候,反潜直升机已经找到了偷袭“刘长勋”号的潜艇,而且招呼了其他反潜力量。
虽然距离稍微远了一点,超过反潜导弹的射程,该方向上的通用驱逐舰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开火,但是遭到2架反潜直升机压制,那艘纽兰潜艇就只能逃命,准确说是连逃命都办不到。
也就过了大约15分钟,由“刘长勋”号派出的2架反潜巡逻机杀到。
要说的话,反潜巡逻机才是反潜利器,潜艇的梦魇!
跟反潜直升机相比,反潜巡逻机的最大优势不止是飞行速度更快,还能搭载更多反潜设备与反潜武器。
就拿帝国海军的“巡-4b”来说,在满载起飞的情况下,能装载144具声呐浮标与6条轻型反潜鱼雷或者是24枚深水炸弹。在一个任务周期里面,能进行12次定点搜寻,并且用鱼雷发起6次攻击。因为通常是由2架反潜巡逻机协同作战,分别负责搜寻与攻击,所以战斗力还要提高一倍。
显然,没有哪艘潜艇能顶住2架反潜巡逻机用12枚反潜鱼雷发起的轮番攻击!
其实,在反潜巡逻机赶到前,由驱逐舰出动的2架反潜直升机就已经发起攻击,先后投掷了4条反潜鱼雷。
随后,2架反潜巡逻机利用反潜直升机提供的信息,在敌潜艇可能逃逸的方向投掷了十几条反潜鱼雷。
只要能够击沉潜艇,没人在乎使用多少条反潜鱼雷。
在“刘长勋”号遭到袭击之后还不到半个小时,指挥反潜作战的驱逐舰就发来消息,宣称击沉了那艘潜艇。
确实是一艘“洛城”级大型攻击潜艇。
战斗结束之后不久,驱逐舰捞起了一些潜艇的残骸,包括几件救生衣,以及破损的轻木家具。
不过,在几个小时之后,驱逐舰才用声纳找到了已经沉到海底的潜艇残骸,并且确认是一艘长度超过100米的大型攻击潜艇。因为交战海域的水深超过2000米,所以潜艇上的官兵绝无生还的可能。
“周宽德”号那边,反潜战斗持续的时间更长。
虽然在第一时间就确定,偷袭“周宽德”号的潜艇至少都有2艘,但是在最初半个小时之内,只找到1艘潜艇。
埋伏在“周宽德”号前方的那艘。
必须得说,这艘潜艇的艇长,肯定是胆大包天。
在任何一支舰队里,尤其是航母特混舰队,反潜的重点区域都在航线前方。
道理也很简单,舰队的航速更快,特别是处于战斗状态的航母战斗群,平均航速一般都在20节以上,而大型攻击潜艇的安静航速在10节以内,更别说为了节省电力,必须严格控制高速航行的时间。因此在战斗当中,潜艇往往会选择埋伏在舰队航线的前方,而不是跟着舰队航行。
正是如此,舰队肯定会重点监视航线前方。
那么,在实战当中,潜艇一般都会选择埋伏在航线两侧,在舰队靠近之后,从侧面或者后方发起偷袭。
只有这样,才能避开位于舰队前方的反潜战舰。
显然,除非是万不得已,不然潜艇艇长不会蠢到去航母前方送死。
那艘潜艇在开火的时候,距离“周宽德”号大约有40千米,而距离在“周宽德”号前方开路的“阳城”号驱逐舰不到20千米。
由此不难看出,该艇已经来不及机动到更有利的位置上,也只能冒险在驱逐舰的眼皮底下向航母开火。
至于结果,显然是不出所料。
虽然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敌潜艇,或者说没有做出准确判断,但是在“周宽德”号遭到鱼雷攻击之后,“阳城”号立即采取行动,启动球形鼻艏里面的主动声纳,发现了前方的敌潜艇。
距离近得,根本就不需要出动反潜直升机!
用几分钟获取了潜艇的位置信息之后,“阳城”号就连续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大概是担心放跑了敌潜艇,在15分钟之后,“阳城”号又发起一轮攻击,向敌潜艇所在海域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
要说的话,那艘纽兰潜艇也够倒霉的。
“阳城”号是“卢城”级的第17艘,属于大改之后的第二批次。与第一批次相比,最为明显的改动,也就是用8套八联装的垂直发射系统取代了多用途发射架,提高了载弹量与火力投射密度。
通常,在64具垂直发射管里面,会装载32枚反潜导弹,16枚反舰导弹与16枚中远程防空导弹。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通用驱逐舰才是舰队里的反潜支柱。
随后,由“阳城”号出动的反潜直升机发现了敌潜艇的残骸,准确说是浮上海面的残存物品。
只是,另外一个方向的反潜行动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主要就是,在“周宽德”号后方,原本只有1艘远洋护卫舰,也就是替“周宽德”号挡住了2条鱼雷的“庐江”号。该舰属于“宜昌”级,性能算不上先进,排水量也就3000吨出头,在中雷之后就沉没了。
也就是说,在“周宽德”号中雷之后,其后方没有护航战舰!
更加要命的是,“周宽德”号没有赶在中雷之前派出反潜巡逻机,甚至没让反潜直升机起飞。
结果就是,在大约25分钟之后,才有2架来自防空巡洋舰的反潜直升机赶到。
在错过了“关键15分钟”之后,要想找到逃逸的潜艇,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这里,涉及到最基本的潜艇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任何一艘潜艇在发起攻击之前,都会尽量多保留一些电力,确保在攻击之后能够全速逃逸。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大型攻击潜艇的价值所在。
因为吨位更大,能装载更多的蓄电池,所以能以最快的速度航行更久,从而赶在敌人的反潜兵力杀到之前离开危险海域。
当然,得益于更强大的推进系统,大型攻击潜艇的潜航速度基本在30节以上。
在理论上,由2架反潜直升机组成的编队,在一次搜索当中覆盖海域的范围在10海里以内,而且通常达不到。
如此一来,只要潜艇能够赶在反潜直升机杀到之前跑出10海里,逃脱概率就超过了百分之80%。
这也是大型攻击潜艇确定性能指标的一大依据!
即便处于战斗状态,反潜直升机紧急起飞,一般需要20分钟才能飞到50千米之外,因此大型攻击潜艇的最快潜航速度至少都需要达到30节,才能确保在反潜直升机赶到前航行10海里。
因为存在各种意外因素,比如搜寻潜艇也需要时间,所以留给反潜直升机的反应时间就只有15分钟。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高度重视反潜巡逻机的关键原因。
即便是10吨级反潜直升机,作战半径也很难超过150千米,因此在追击快速逃逸的大型攻击潜艇的时候,往往是力不从心。相对的,反潜巡逻机不但飞得更快,而且作战半径超过了500千米。
如果需要追击潜艇,能够依靠的肯定是反潜巡逻机。
很多时候,反潜的主要的作战方式都是追击敌潜艇,而不是搜寻那些还没有暴露行踪的潜艇。
关键就是,搜寻潜艇的难度极大。
直到45分钟之后,由“刘长勋”号出动的2架“巡-4b”才赶了过来,此后又有2架来自“贺永兴”号的“巡-4b”赶到。
在此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先后有数架反潜巡逻机与十几架反潜直升机赶到。
只是,一直到舰队转向撤离,都没有找到那艘纽兰潜艇。
奇怪的是,也没截获任何不明无线电信号!
通常来说,潜艇在偷袭得手之后,最迟在离开危险海域之后就会发出战报,而大型攻击潜艇一般使用通信浮标。关键是,通信浮标能设定工作时间,比如说延迟几个小时,从而让潜艇有足够的时间撤离。
显然,那艘纽兰潜艇没使用通信浮标,确实很奇怪。
直到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才得知,那艘潜艇也被纽兰海军列入了“失踪”名单。又过了20多年,才被1支民间的探险队伍找到。其沉没地点是“周宽德”号遇袭海域西北大约30千米之外的一条海沟。潜艇的残骸上没有遭到外部攻击的痕迹,很有可能是在紧急下潜的时候,超过了最大潜深,导致耐压壳碎裂。因为采用的是大分舱结构,所以该艇连自救的机会都没有。
只是,这艘潜艇也没有白白牺牲。
由该艇发射的3条鱼雷,不但击沉了“卢城”号护卫舰,还重创“周宽德”号,而且就是这条鱼雷造成的损伤,让“周宽德”号提前退役。只不过,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吸引了大量的反潜兵力。
遭到攻击的不止是“刘长勋”号,发动袭击的也不止是1艘大型攻击潜艇。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在“刘长勋”号西北方向大约50千米外的“周宽德”号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总共有6条重型鱼雷射向这艘倒霉的航母。
要命的是,这6条鱼雷来自前后两个方向。
负责掩护的护卫舰挡下两条鱼雷,另外4条鱼雷全都击中了“周宽德”号。
所幸的是,只有1条鱼雷在航母舰体下方引爆,从舰首方向射来的3条鱼雷全都击中航母的舰体。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埋伏在“周宽德”号前方的那艘潜艇很有可能受到了护航战舰,也就是在航母前方开路的通用驱逐舰的影响,采用了线导加主动声纳的攻击模式,没采用尾流制导攻击模式。大概是担心鱼雷脱靶,所以定深比航母的吃水深度稍微浅一点,由此导致鱼雷直接击中航母的舰体。
相对而言,命中舰体造成的破坏,反到小得多。
道理也很简单,航母本身就有防鱼雷隔舱,又是小分舱结构,巨大的内部空间能吸收与分散大部分冲击波,从而降低爆炸产生的损伤。相对的,如果鱼雷在舰体下方引爆,爆炸释放的能量将直接作用到航母的舰体上,比如底部的龙骨,从而对航母的主体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
如果鱼雷的威力足够大,比如由西陆集团研制,战雷头重达1吨,装药量达到750千克的65式重型鱼雷,甚至能把万吨级战舰炸成两截,在某些极端情况之下,炸断航母的龙骨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mk48的战雷头轻得多,质量在250千克左右,装药量更少,但是毁伤战舰的能力依然不可小觑。
要是4条鱼雷都在舰体下方引爆,“周宽德”号肯定是凶多吉少。
关键就是,“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在设计的时候,只要求在被3条533毫米重型鱼雷击中后,能保持不沉,而且针对的还是战后服役的第一代重型鱼雷,并非mk48这类新式重型鱼雷。
在理论上,“周宽德”号被4条重型鱼雷击沉的概率超过了50%。
虽然鱼雷直接击中舰体,损伤情况比预估的轻一些,但是连续被4条鱼雷击中,没有哪艘战舰吃得消。
“周宽德”号的情况可以说非常严重,随时有可能覆灭。
关键就是,从前方射来的三条鱼雷的命中点都在舰首左舷的前部,三处命中点的分布范围不到100米。由次导致的结果就是,左舷前部约三分之一的舱室迅速被海水淹没。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舰体向前倾斜了约10度,横向倾斜也超过15度。为了让航母保持平衡,也就是不让航母翻覆,舰长已经下令向右侧舱室注水。因为要保持纵向平衡,避免因为受力不均而折断龙骨,所以是向右后方舱室注水。结果是,不得不放弃位于注水区域内的2套动力系统。
“陈炳勋”级总共只有4套动力系统!
更加要命的是,从后方射来的鱼雷炸毁了航母左舷外侧的1号推进轴。
也就是说,在向右后方的舱室注水后,“周宽德”号失去四分之三的推进动力,仅剩下一套推进系统还能正常工作。
哪怕舵机能够正常工作,依靠一根推进轴,航速最多只能达到12节。
因为左侧舵机也遭到了冲击,没办法正常工作,需要把右侧舵机固定在一个角度上才能保持直线航行,导致航行阻力增加了许多,所以实际能达到的航速肯定没有12节,能跑到10节就很不错了。
按“周宽德”号发来的消息,正全力进行抢修,最快也要几个小时之后才能确定能不能保住这艘航母。
只要再次遭到攻击,就肯定会被击沉。
所幸的是,在“周宽德”号遭到攻击之后,护航战舰就发现了偷袭的潜艇,而且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其实,在“刘长勋”号这边也差不多。
在“周宽德”号发来消息的时候,反潜直升机已经找到了偷袭“刘长勋”号的潜艇,而且招呼了其他反潜力量。
虽然距离稍微远了一点,超过反潜导弹的射程,该方向上的通用驱逐舰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开火,但是遭到2架反潜直升机压制,那艘纽兰潜艇就只能逃命,准确说是连逃命都办不到。
也就过了大约15分钟,由“刘长勋”号派出的2架反潜巡逻机杀到。
要说的话,反潜巡逻机才是反潜利器,潜艇的梦魇!
跟反潜直升机相比,反潜巡逻机的最大优势不止是飞行速度更快,还能搭载更多反潜设备与反潜武器。
就拿帝国海军的“巡-4b”来说,在满载起飞的情况下,能装载144具声呐浮标与6条轻型反潜鱼雷或者是24枚深水炸弹。在一个任务周期里面,能进行12次定点搜寻,并且用鱼雷发起6次攻击。因为通常是由2架反潜巡逻机协同作战,分别负责搜寻与攻击,所以战斗力还要提高一倍。
显然,没有哪艘潜艇能顶住2架反潜巡逻机用12枚反潜鱼雷发起的轮番攻击!
其实,在反潜巡逻机赶到前,由驱逐舰出动的2架反潜直升机就已经发起攻击,先后投掷了4条反潜鱼雷。
随后,2架反潜巡逻机利用反潜直升机提供的信息,在敌潜艇可能逃逸的方向投掷了十几条反潜鱼雷。
只要能够击沉潜艇,没人在乎使用多少条反潜鱼雷。
在“刘长勋”号遭到袭击之后还不到半个小时,指挥反潜作战的驱逐舰就发来消息,宣称击沉了那艘潜艇。
确实是一艘“洛城”级大型攻击潜艇。
战斗结束之后不久,驱逐舰捞起了一些潜艇的残骸,包括几件救生衣,以及破损的轻木家具。
不过,在几个小时之后,驱逐舰才用声纳找到了已经沉到海底的潜艇残骸,并且确认是一艘长度超过100米的大型攻击潜艇。因为交战海域的水深超过2000米,所以潜艇上的官兵绝无生还的可能。
“周宽德”号那边,反潜战斗持续的时间更长。
虽然在第一时间就确定,偷袭“周宽德”号的潜艇至少都有2艘,但是在最初半个小时之内,只找到1艘潜艇。
埋伏在“周宽德”号前方的那艘。
必须得说,这艘潜艇的艇长,肯定是胆大包天。
在任何一支舰队里,尤其是航母特混舰队,反潜的重点区域都在航线前方。
道理也很简单,舰队的航速更快,特别是处于战斗状态的航母战斗群,平均航速一般都在20节以上,而大型攻击潜艇的安静航速在10节以内,更别说为了节省电力,必须严格控制高速航行的时间。因此在战斗当中,潜艇往往会选择埋伏在舰队航线的前方,而不是跟着舰队航行。
正是如此,舰队肯定会重点监视航线前方。
那么,在实战当中,潜艇一般都会选择埋伏在航线两侧,在舰队靠近之后,从侧面或者后方发起偷袭。
只有这样,才能避开位于舰队前方的反潜战舰。
显然,除非是万不得已,不然潜艇艇长不会蠢到去航母前方送死。
那艘潜艇在开火的时候,距离“周宽德”号大约有40千米,而距离在“周宽德”号前方开路的“阳城”号驱逐舰不到20千米。
由此不难看出,该艇已经来不及机动到更有利的位置上,也只能冒险在驱逐舰的眼皮底下向航母开火。
至于结果,显然是不出所料。
虽然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敌潜艇,或者说没有做出准确判断,但是在“周宽德”号遭到鱼雷攻击之后,“阳城”号立即采取行动,启动球形鼻艏里面的主动声纳,发现了前方的敌潜艇。
距离近得,根本就不需要出动反潜直升机!
用几分钟获取了潜艇的位置信息之后,“阳城”号就连续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大概是担心放跑了敌潜艇,在15分钟之后,“阳城”号又发起一轮攻击,向敌潜艇所在海域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
要说的话,那艘纽兰潜艇也够倒霉的。
“阳城”号是“卢城”级的第17艘,属于大改之后的第二批次。与第一批次相比,最为明显的改动,也就是用8套八联装的垂直发射系统取代了多用途发射架,提高了载弹量与火力投射密度。
通常,在64具垂直发射管里面,会装载32枚反潜导弹,16枚反舰导弹与16枚中远程防空导弹。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通用驱逐舰才是舰队里的反潜支柱。
随后,由“阳城”号出动的反潜直升机发现了敌潜艇的残骸,准确说是浮上海面的残存物品。
只是,另外一个方向的反潜行动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主要就是,在“周宽德”号后方,原本只有1艘远洋护卫舰,也就是替“周宽德”号挡住了2条鱼雷的“庐江”号。该舰属于“宜昌”级,性能算不上先进,排水量也就3000吨出头,在中雷之后就沉没了。
也就是说,在“周宽德”号中雷之后,其后方没有护航战舰!
更加要命的是,“周宽德”号没有赶在中雷之前派出反潜巡逻机,甚至没让反潜直升机起飞。
结果就是,在大约25分钟之后,才有2架来自防空巡洋舰的反潜直升机赶到。
在错过了“关键15分钟”之后,要想找到逃逸的潜艇,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这里,涉及到最基本的潜艇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任何一艘潜艇在发起攻击之前,都会尽量多保留一些电力,确保在攻击之后能够全速逃逸。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大型攻击潜艇的价值所在。
因为吨位更大,能装载更多的蓄电池,所以能以最快的速度航行更久,从而赶在敌人的反潜兵力杀到之前离开危险海域。
当然,得益于更强大的推进系统,大型攻击潜艇的潜航速度基本在30节以上。
在理论上,由2架反潜直升机组成的编队,在一次搜索当中覆盖海域的范围在10海里以内,而且通常达不到。
如此一来,只要潜艇能够赶在反潜直升机杀到之前跑出10海里,逃脱概率就超过了百分之80%。
这也是大型攻击潜艇确定性能指标的一大依据!
即便处于战斗状态,反潜直升机紧急起飞,一般需要20分钟才能飞到50千米之外,因此大型攻击潜艇的最快潜航速度至少都需要达到30节,才能确保在反潜直升机赶到前航行10海里。
因为存在各种意外因素,比如搜寻潜艇也需要时间,所以留给反潜直升机的反应时间就只有15分钟。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高度重视反潜巡逻机的关键原因。
即便是10吨级反潜直升机,作战半径也很难超过150千米,因此在追击快速逃逸的大型攻击潜艇的时候,往往是力不从心。相对的,反潜巡逻机不但飞得更快,而且作战半径超过了500千米。
如果需要追击潜艇,能够依靠的肯定是反潜巡逻机。
很多时候,反潜的主要的作战方式都是追击敌潜艇,而不是搜寻那些还没有暴露行踪的潜艇。
关键就是,搜寻潜艇的难度极大。
直到45分钟之后,由“刘长勋”号出动的2架“巡-4b”才赶了过来,此后又有2架来自“贺永兴”号的“巡-4b”赶到。
在此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先后有数架反潜巡逻机与十几架反潜直升机赶到。
只是,一直到舰队转向撤离,都没有找到那艘纽兰潜艇。
奇怪的是,也没截获任何不明无线电信号!
通常来说,潜艇在偷袭得手之后,最迟在离开危险海域之后就会发出战报,而大型攻击潜艇一般使用通信浮标。关键是,通信浮标能设定工作时间,比如说延迟几个小时,从而让潜艇有足够的时间撤离。
显然,那艘纽兰潜艇没使用通信浮标,确实很奇怪。
直到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才得知,那艘潜艇也被纽兰海军列入了“失踪”名单。又过了20多年,才被1支民间的探险队伍找到。其沉没地点是“周宽德”号遇袭海域西北大约30千米之外的一条海沟。潜艇的残骸上没有遭到外部攻击的痕迹,很有可能是在紧急下潜的时候,超过了最大潜深,导致耐压壳碎裂。因为采用的是大分舱结构,所以该艇连自救的机会都没有。
只是,这艘潜艇也没有白白牺牲。
由该艇发射的3条鱼雷,不但击沉了“卢城”号护卫舰,还重创“周宽德”号,而且就是这条鱼雷造成的损伤,让“周宽德”号提前退役。只不过,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吸引了大量的反潜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