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雷达出世!(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泼墨文学 www.pomo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静电分析模块拿出来的瞬间。
唰——
所有人的目光便同时锁定了这个只有后世显卡大小的设备。
现场无论男女,无论老少。
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了浓烈的好奇心。
一些位置偏靠外的队员还使劲儿伸长了脖子,想要看的更清楚一些。
没办法。
这年头【高精尖仪器】的概念其实还处于一个萌芽期,远远未完全普及。
对于很多这个时代的人——即便是科研从业者来说,静电分析模块都是个稀罕物。
尤其是这玩意还和‘国之重器’一词扯上了关系,这又给它添加了不少神秘系的色彩。
其实别说别人了。
就连拿着静电分析模块的老郭,此时都带着一股莫名的仪式感。
毕竟这玩意儿哪怕是成本价都要足足一万美刀,占了当年赵忠尧老爷子经费的足足20%,是所有零部件中最贵的一个设备。
这年头的一万美刀可不是个小数目,国内相同体积能和它媲美的设备恐怕不过三指之数——这还是屈润普打折后的价格。
随后老郭如同捧着徐云的骨灰盒般(?)郑重的将这个模块拿到了光学平台边,开始了设备对接。
其中从静电分析模块的前四个字就不难看出,这玩意儿和电有关。
而涉及到电的互通,那么自然就肯定要有电极了。
后世在电极方面配备的基本上普遍比较公式化,大多都是场感应模型或者场增强模型。
但眼下这个时代的静电分析模块却比较原始,毕竟现在“场”的概念还没完全成型呢——这里指的是量子力学的场,并非经典力学的电场磁场。
例如老郭手中这块。
它的左右两侧各有11片电极片沿直线方向排列,相邻两个电极片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一种很危险的情况:
当集成电路经受静电放电时的时候,放电回路的电阻通常都很小,无法限制放电电流。
例如将带静电的电缆插到电路接口上的刹那,放电回路的电阻几乎为零。
如此一来。
会有高达数十安培的瞬间放电尖峰电流,流入相应的集成电路管脚。
瞬间大电流会严重损伤集成电路,局部发热的热量甚至会融化管芯。
这也是为什么程开甲等人反对拆卸静电分析模组的原因——原本加速器适配的好好的,结果你突然把它拆下来,要是新设备的电缆有问题怎么办?
虽然概率不大,但也并非为零。
所以今天程开甲也亲自到了现场,如今正瞪着眼睛死死的盯着老郭呢。
不过老郭的表情倒是很澹定。
他先是将两个相互电连接的静电吸附借口通过重载接头实现电性连接,接着便招呼几位一看就很有经验的操作员同志开始了进一步的装卸。
也就是.....
拧螺丝。
没错。
拧螺丝。
没办法。
这年头国内大型的进口液压机倒是有几台,但能够给精密仪器加工的小型液压机要到十年后才会问世呢。
不过别看这些操作员只能靠手工进行操作,但他们的来头可不小......
“韩立同志。”
看着正在装卸设备的几位工人,孙俊人主动开口挑起了话头:
“我听几位英国回来的同志说,剑桥大学的那台加速器已经开始用纯机械手段进行日常维护了?”
孙俊人口中的“那台加速器”,指的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拥有的一台串列静电式加速器,名字叫做Pick。
它的实验能级可以达到80MeV,是目前国内静电加速器的三十多倍。
这台设备的存在不算什么秘密,所以孙俊人倒也不是想着刻意试探徐云,而是纯粹想聊聊天。
随后徐云思索片刻,确定了自己的回答不会露出什么小鸡脚,方才说道:
“没错,我听说那台设备的维护程序已经交给机器械臂和小型液压设备负责了,操作员只要输入一些参数就行。”
“不过具体的操作流程我倒是没亲眼见过,据说那台设备不知道什么原因已经被封存起来了。”
孙俊人点了点头。
这事儿他倒是知道一些内情。
欧洲那边在数年前成立了一个叫做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实验室,目的就是为了集合欧洲之力研究微观粒子的信息。
这个机构似乎叫什么.....
?
还是R?
具体名字孙俊人有些记不太清了,总之它目前处在比较不稳定的状态。
甚至有些声音认为这个组织在吃空饷,应该直接被取缔。
因此为了能够拿出一些成果。
沃纳·海森堡——没错,就是那个不准道人海森堡,便把注意力放到了剑桥大学的那台串列静电式加速器上。
根据孙俊人他们掌握的情报。
目前海森堡已经说服了剑桥大学的董事会,那台串列静电式加速器即将被送到总部。
当初在聊这事情的时候老郭和王淦昌他们还叹息过,要是国内有一台这种设备那就可好了.....
嗨,自己想这些干啥?
接着孙俊人摇了摇头,将注意力拉回了现实。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有些感慨的对徐云说道:
“机械流水线....恐怕国内还要好些年才会拥有这些技术和生产能力。”
“不得不承认,比起那些欧洲国家的科技水平,我们目前的进度要逊色于他们很多。”
“不过韩立同志,俗话说得好,土人也有土法。”
“别看这几位操作员没有那些机器辅助,我敢跟你保证,他们的手工精度可不逊色于那些机器设备分毫。”
“哦?”
徐云眉头一扬,不过旋即便意识到了什么,猜测道:
“莫非这些同志就是八......”
孙俊人嘴巴一咧,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没错,他们都是国内顶尖的八级工。”
听闻此言。
徐云看向几位操作员的目光顿时不一样了起来。
妈耶?!
这就是传说中的八级工?
上辈子是八级工的同学们应该都知道。
兔子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根据不同的技术水平,把工人技术等级分为八级。
一级最低,八级最高——工资也与之对应。
一般来说。
在那个年代只要能评上“五级工”或者“六级工”,就可以在企业和社会中都有很高的地位。
至于八级工......
不夸张的说。
如果只把范围限定到八级的纯技术工种,那么他们比院士的数量还要稀少。
更关键的是。
兔子们的八级工授予其实经历过两个阶段。
一是六十年代。
这个时代的八级工数量很少很少,授予的批次不超过十次。
二则是九十年代。
这个时期出现的八级工非常多,后世很多人口中的“我爷爷是八级工”,指的大多都是这个阶段授予的工等。
也就是所谓的八级工之间,亦有差距。
在眼下这个时代。
八级工的水平就相当于人形自走车床。
兔子们的第一艘核潜艇、
第一颗核武器的起爆部、
第一颗卫星的零部件......
全是出自八级工之手。
真·手搓核弹。
因此眼下得知这几位五十多岁、容貌和衣着都很平凡的大老居然是八级工......
徐云的心态立刻就变了。
这些大老的动作在后世滤镜的加持下,仿佛带着一股莫名的“道蕴”。
比如那个在扭螺丝的大老。
他的力度、频率一定带着他数十年工龄的感悟吧?
还有那个在焊接CUC接口的大爷。
每颗溅跃开来的火花角度,想必都在他的计算之中吧?
还有那个拿着锉刀的大叔。
此时正捂着左手,显然正在进行着某个特殊的仪式....哦,是力度太大划伤了手指啊,那没事了.......
而就在这些八级工大显神威的同时。
徐云忽然发现。
不远处的保铮等人,也开始用板车推来了几个设备:
这些设备外观都是高度在一米五、长宽50厘米左右的长方体,
它们通体黑色,金属材质,外表还缠绕着许多线圈。
这些长方体金属原本都被安置在一旁的帐篷里,还被用各种布料遮挡住了视线,因此徐云一开始倒确实没发现这些东西的存在。
不过从阵势上来看。
这些金属长方体显然非同一般。
随后徐云仔细观察了一番这些玩意儿,发现判断不出它们的身份后便把目光转移向了孙俊人:
“孙工,不知道这些东西是......”
“哦,你说它们啊。”
孙俊人眨了眨眼,双手别到了身后,看似澹定的说道:
“这就是用于存储信号的设备,也是从首都那边运过来的,要不了多少钱。”
“这些存储桶内部由50个24寸的盘片组成,每个桶可以存储1.2MB的信息。”
“再通过串联、外接延迟设备,可以做到在运作后存储15MB的数据。”
“根据我们的计算,气象多普勒雷达需要的实时数据储量在10MB左右,其他余量可以通过限位孔设备进行导出来。”
“虽然整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和纸材,但对于国家...唔,国家级项目来说,倒也不是难以负荷。”
孙俊人的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语气也没什么波动,仿佛保铮他们推来的只是几个铁桶似的。
如果换做这个时代的其他人,估摸着多半也就信了。
但徐云不一样。
在听到‘信号存储模块’以及后续的构造的时候,他便已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传闻中的【那个东西】.....
原来真的存在!
其实吧。
徐云在和老郭聊设备原材料的时候就有些奇怪:
当时他刻意将信号存储模块和静电分析模块这两个最难点留到了最后,甚至做好了再拿出某些后世技术来偷偷帮忙的准备。
结果老郭在听闻信号存储模块的要求时,居然很轻松的表示徐云不用担心这件事,他有办法解决。
那时候徐云心中便冒出了一些猜测,只可惜没有实证没法落锤。
而眼下随着这几台设备的出现。
徐云总算明白了老郭的底气所在.....
那就是——
真正的109甲机,的确存在过!
说起109甲机,就必须要提到华夏计算机的发展史。
在三年前。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标志着兔子们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后来为了保证581组...也就是卫星项目组和核武器项目组可以同时进行。
中科院安排使用两种元件各制一台性能相同的计算机,也就是两个项目组各分配一台。
它就是赫赫有名的109电子管机。
接着在一年前。
华东计算所也计划开始研制J-501计算机。
按照正常历史发展。
等到三年后的四月份,109机便会顺利诞生。
它在兔子们的氢弹研制中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也被叫做‘功勋机’或者‘争气机’。
但是在后世的军迷圈中,关于这台机还有一个争议很多的说法。
也就是......
4月25日出世的这台机,并不是真正的首台109。
原因有二。
一是名称问题。
兔子们原先计划研制的109机,代号是【109甲】。
不过它在面世后呢,却改名成了119机。
也就是119和109甲其实是一台设备。
但后续的109乙机却没有改名,甚至后来还研发出了109丙机,也依旧延续了109+位次的命名方式。
因此有不少人就认为这种做法其实是为了纪念真正的109甲,毕竟兔子们在代号这块历来都是很讲究的。
比如581项目、
596项目、
天宫、
神舟.....
这些项目或者命名都很有深意,或是时间,或是华夏式的浪漫。
可能有意外夭折的情况,但鲜少有落地后突然改名的例子。
二则是后续设备的算力问题。
119机诞生于三年后的4月25日,算力每秒运算五万次。
同年10月24日,华东计算所的J-501机诞生。
算力同样是每秒五万次。
接着九个月后。
109乙诞生,算力每秒六万次。
这三台设备的时间实在是太接近了,而且从1万算力跨越到5万算力的过程中,算力和存储模块都是一遍过,没有一次失败。
的眼神,随后带着保铮来到了雷达操作台边。
说来挺有意思的。
这座操作台的原身是某退役武器系统的操作中枢,也是兔子们为数不多有操作模板的设备。
不过因为在某次战斗中遭遇了损坏被迫‘退伍’,兔子们又舍不得把它丢了,便硬生生从东北拉到了金银滩。
如今它总算完成了兔子们原先的期待,被老郭从库房里给翻了出来,贡献出了一份力。
在将驱动电机的顶部输出端连接上收发器、外部套接上与主动齿轮啮合连接的从动齿轮——齿轮用于输出数据,接着再施加了亿点点魔改后,这位老兵终于再次焕发出了光彩。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
这次它想要“退伍”,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除非再来一个徐云这样的挂逼,否则它最少能再服役十年。
来到操作台后。
孙俊人并没急着下命令,而是先是将食指放到了几个按钮上。
只见他保持略微施力但没有按下的姿势,在几个按钮上‘扭’了一遍。
这个举动是为了确定是否有按钮出现了松动——待会儿能不能用是另一码事,如果现在按钮就出现了松动,那么就不需要所谓的待会儿了。
过了片刻。
孙俊人将食指从最后一个按钮上挪开,轻轻点点头。
一切正常。
接着他又看向了身边另一侧,喊了个名字:
“林玉!”
“到!”
很快。
孙俊人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年轻女孩的身影。
这位女孩穿着一身这个时代很常见的军便装,个头一米六上下,梳着一头很是干练的短发,皮肤白皙但又不显娇弱,浑身上下透着一股青春的朝气。
无论是从她的打扮还是孙俊人的招呼,都很清晰的体现着这是一位女知识分子。
待名叫林玉的女孩来到身边后。
孙俊人扶了扶眼镜,沉吟片刻,对她说道:
“小林,你去调试一下校正单元,五分钟后开始雷达的试运行。”
“箱子的密码是237......”
林玉顿时表情一肃:
“明白!”
说罢。
林玉便小跑着奔向了一处帐篷内,半分钟不到,便又哼哧哼哧的拎着个小箱子来到了孙俊人身边。
卡哒——
只见这姑娘熟练的输入密码,很快将箱子顺利开启。
接着从中取出了一台通体黑色、有着好几个高低颜色均不等的按钮的设备。
与此同时。
孙俊人也没闲着,而是开始招呼保铮等人启动了雷达。
雷达所需要的电源来自临近的厂办发电厂,考虑到存储模块也需要消耗不少电力,今天总厂区域内还实施了电力管制:
除了医院、厂办两处区域外。
其余所有地点的用电都需要审核报备,厂区法院、电影院全部暂时中止办公。
嗡嗡嗡——
随着电力的接入。
被安置在基台上的雷达开始缓缓发出了低鸣。
半分钟后。
电力穿过了一道道关卡,存储模块也跟着进入了运转状态。
金属箱内的磁片以每分钟300转的速度开始转动。
并且逐渐提高到了400...
500....
600....
最终稳定在了.....
800转/分钟。
设备转动带来的热量迅速传播到了金属外壳表面,让外壳隐隐有了热度。
见此情形。
包括周绍平、章公定等人在内,早已等候在此的建筑副业队员们立刻开始小心的抹起了凉水。
当然了。
由于基地目前澹水紧缺,周绍平他们涂抹的自然不会是饮用澹水,而是从西海湖送回来的咸水。
两分钟后。
一直在关注屏幕的保铮表情一凝,飞快的对孙俊人说道:
“孙院,屏幕有数据显示了,六盏灯全亮,信息传输没有问题!”
孙俊人闻言,胸口顿时微微一松。
与徐云最早的设立方案不同。
这次为了保证雷达校正顺利,孙俊人他们在电力和数据传输上使用的都是串联模式。
也就是有一处地方出了问题——例如没法启动,那么所有的灯都不会亮。
眼下六盏灯全亮,至少说明最最基础的连接环节顺利过关了。
不愧是顶尖的八级工同志......
不过孙俊人此时的心弦仅仅放松了一小半,还有一大截依旧悬浮在胸口。
毕竟还有更重要的环节要校验呢。
因此很快。
他又转头看向了身边的另一人,说道:
“老罗,开始下一步吧!”
孙俊人口中的老罗便是罗沛霖院士,闻言他立马沉稳的一点头,按下了某个按钮。
嗡嗡嗡——
卡卡卡——
刹那之间。
雷达的声音变得更大了几分,不过它的状态也从静止变成了.......
转动。
没错,转动。
只见雷达先是朝左侧转了180°,微微向上扬起。
接着缓缓停顿,又朝右侧转了360°。
两轮下来。
轨迹顺利覆盖了全方位。
不过孙俊人并没有让罗沛霖按下停止键位,而是扭头看向了已经就位的林玉:
“小林,开始校正信号!”
“明白!”
林玉飞快的将一缕发丝挑到脑后,熟练的按下了几个键位。
过了十秒不到。
滋滋滋——
林玉面前的黑色设备很快传出了低沉的震动声。
怎么说呢......
这种声音像是一个滚烫的铁球瞬间被从火炉里取出,勐然放到了水中一般。
颤动、沸腾.....
多种细微的声音组合在了一起,并且以某种肉眼无法观测到的状态飞向了雷达接收器。
休~
接收器稳稳的将它拦截收录。
经过滤波处理、中频震荡、两次连续的chirp周期换算后,一组15对的电信号出现了。
孙俊人看着事先定制好的暗码手册,一字不落的认证核对了起来。
“0.013cycles.....”
“333Hz......”
“114514......”
“伴音差拍频率95.75......”
“畸变波形谐波分量幅值与均方根值比1.4134、2.9867.....”
“.......”
一分钟后。
孙俊人深吸一口气。
缓缓抬起了头。
他先是环视了周围众人一圈,目光在徐云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
不过最终他却又挪开了目光,转移到了老郭的身上,说道:
“老郭,我肚子有点饿,冯·卡门先生送给你的那把麦克斯韦先生用过的斧头在哪儿?”
......
注:
前面修改了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本章说和内容对不上的情况,比如说原本某段章说有30多条,内容删了以后章说跑到了前面或者后面的一点位置,不过改动的地方不多。
另外被举报的原因和这个副本也没什么关系,是前面发布会还有主角被污蔑开庭那段的问题,具体就不多说了,编辑这次很给力。
在静电分析模块拿出来的瞬间。
唰——
所有人的目光便同时锁定了这个只有后世显卡大小的设备。
现场无论男女,无论老少。
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了浓烈的好奇心。
一些位置偏靠外的队员还使劲儿伸长了脖子,想要看的更清楚一些。
没办法。
这年头【高精尖仪器】的概念其实还处于一个萌芽期,远远未完全普及。
对于很多这个时代的人——即便是科研从业者来说,静电分析模块都是个稀罕物。
尤其是这玩意还和‘国之重器’一词扯上了关系,这又给它添加了不少神秘系的色彩。
其实别说别人了。
就连拿着静电分析模块的老郭,此时都带着一股莫名的仪式感。
毕竟这玩意儿哪怕是成本价都要足足一万美刀,占了当年赵忠尧老爷子经费的足足20%,是所有零部件中最贵的一个设备。
这年头的一万美刀可不是个小数目,国内相同体积能和它媲美的设备恐怕不过三指之数——这还是屈润普打折后的价格。
随后老郭如同捧着徐云的骨灰盒般(?)郑重的将这个模块拿到了光学平台边,开始了设备对接。
其中从静电分析模块的前四个字就不难看出,这玩意儿和电有关。
而涉及到电的互通,那么自然就肯定要有电极了。
后世在电极方面配备的基本上普遍比较公式化,大多都是场感应模型或者场增强模型。
但眼下这个时代的静电分析模块却比较原始,毕竟现在“场”的概念还没完全成型呢——这里指的是量子力学的场,并非经典力学的电场磁场。
例如老郭手中这块。
它的左右两侧各有11片电极片沿直线方向排列,相邻两个电极片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一种很危险的情况:
当集成电路经受静电放电时的时候,放电回路的电阻通常都很小,无法限制放电电流。
例如将带静电的电缆插到电路接口上的刹那,放电回路的电阻几乎为零。
如此一来。
会有高达数十安培的瞬间放电尖峰电流,流入相应的集成电路管脚。
瞬间大电流会严重损伤集成电路,局部发热的热量甚至会融化管芯。
这也是为什么程开甲等人反对拆卸静电分析模组的原因——原本加速器适配的好好的,结果你突然把它拆下来,要是新设备的电缆有问题怎么办?
虽然概率不大,但也并非为零。
所以今天程开甲也亲自到了现场,如今正瞪着眼睛死死的盯着老郭呢。
不过老郭的表情倒是很澹定。
他先是将两个相互电连接的静电吸附借口通过重载接头实现电性连接,接着便招呼几位一看就很有经验的操作员同志开始了进一步的装卸。
也就是.....
拧螺丝。
没错。
拧螺丝。
没办法。
这年头国内大型的进口液压机倒是有几台,但能够给精密仪器加工的小型液压机要到十年后才会问世呢。
不过别看这些操作员只能靠手工进行操作,但他们的来头可不小......
“韩立同志。”
看着正在装卸设备的几位工人,孙俊人主动开口挑起了话头:
“我听几位英国回来的同志说,剑桥大学的那台加速器已经开始用纯机械手段进行日常维护了?”
孙俊人口中的“那台加速器”,指的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拥有的一台串列静电式加速器,名字叫做Pick。
它的实验能级可以达到80MeV,是目前国内静电加速器的三十多倍。
这台设备的存在不算什么秘密,所以孙俊人倒也不是想着刻意试探徐云,而是纯粹想聊聊天。
随后徐云思索片刻,确定了自己的回答不会露出什么小鸡脚,方才说道:
“没错,我听说那台设备的维护程序已经交给机器械臂和小型液压设备负责了,操作员只要输入一些参数就行。”
“不过具体的操作流程我倒是没亲眼见过,据说那台设备不知道什么原因已经被封存起来了。”
孙俊人点了点头。
这事儿他倒是知道一些内情。
欧洲那边在数年前成立了一个叫做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实验室,目的就是为了集合欧洲之力研究微观粒子的信息。
这个机构似乎叫什么.....
?
还是R?
具体名字孙俊人有些记不太清了,总之它目前处在比较不稳定的状态。
甚至有些声音认为这个组织在吃空饷,应该直接被取缔。
因此为了能够拿出一些成果。
沃纳·海森堡——没错,就是那个不准道人海森堡,便把注意力放到了剑桥大学的那台串列静电式加速器上。
根据孙俊人他们掌握的情报。
目前海森堡已经说服了剑桥大学的董事会,那台串列静电式加速器即将被送到总部。
当初在聊这事情的时候老郭和王淦昌他们还叹息过,要是国内有一台这种设备那就可好了.....
嗨,自己想这些干啥?
接着孙俊人摇了摇头,将注意力拉回了现实。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有些感慨的对徐云说道:
“机械流水线....恐怕国内还要好些年才会拥有这些技术和生产能力。”
“不得不承认,比起那些欧洲国家的科技水平,我们目前的进度要逊色于他们很多。”
“不过韩立同志,俗话说得好,土人也有土法。”
“别看这几位操作员没有那些机器辅助,我敢跟你保证,他们的手工精度可不逊色于那些机器设备分毫。”
“哦?”
徐云眉头一扬,不过旋即便意识到了什么,猜测道:
“莫非这些同志就是八......”
孙俊人嘴巴一咧,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没错,他们都是国内顶尖的八级工。”
听闻此言。
徐云看向几位操作员的目光顿时不一样了起来。
妈耶?!
这就是传说中的八级工?
上辈子是八级工的同学们应该都知道。
兔子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根据不同的技术水平,把工人技术等级分为八级。
一级最低,八级最高——工资也与之对应。
一般来说。
在那个年代只要能评上“五级工”或者“六级工”,就可以在企业和社会中都有很高的地位。
至于八级工......
不夸张的说。
如果只把范围限定到八级的纯技术工种,那么他们比院士的数量还要稀少。
更关键的是。
兔子们的八级工授予其实经历过两个阶段。
一是六十年代。
这个时代的八级工数量很少很少,授予的批次不超过十次。
二则是九十年代。
这个时期出现的八级工非常多,后世很多人口中的“我爷爷是八级工”,指的大多都是这个阶段授予的工等。
也就是所谓的八级工之间,亦有差距。
在眼下这个时代。
八级工的水平就相当于人形自走车床。
兔子们的第一艘核潜艇、
第一颗核武器的起爆部、
第一颗卫星的零部件......
全是出自八级工之手。
真·手搓核弹。
因此眼下得知这几位五十多岁、容貌和衣着都很平凡的大老居然是八级工......
徐云的心态立刻就变了。
这些大老的动作在后世滤镜的加持下,仿佛带着一股莫名的“道蕴”。
比如那个在扭螺丝的大老。
他的力度、频率一定带着他数十年工龄的感悟吧?
还有那个在焊接CUC接口的大爷。
每颗溅跃开来的火花角度,想必都在他的计算之中吧?
还有那个拿着锉刀的大叔。
此时正捂着左手,显然正在进行着某个特殊的仪式....哦,是力度太大划伤了手指啊,那没事了.......
而就在这些八级工大显神威的同时。
徐云忽然发现。
不远处的保铮等人,也开始用板车推来了几个设备:
这些设备外观都是高度在一米五、长宽50厘米左右的长方体,
它们通体黑色,金属材质,外表还缠绕着许多线圈。
这些长方体金属原本都被安置在一旁的帐篷里,还被用各种布料遮挡住了视线,因此徐云一开始倒确实没发现这些东西的存在。
不过从阵势上来看。
这些金属长方体显然非同一般。
随后徐云仔细观察了一番这些玩意儿,发现判断不出它们的身份后便把目光转移向了孙俊人:
“孙工,不知道这些东西是......”
“哦,你说它们啊。”
孙俊人眨了眨眼,双手别到了身后,看似澹定的说道:
“这就是用于存储信号的设备,也是从首都那边运过来的,要不了多少钱。”
“这些存储桶内部由50个24寸的盘片组成,每个桶可以存储1.2MB的信息。”
“再通过串联、外接延迟设备,可以做到在运作后存储15MB的数据。”
“根据我们的计算,气象多普勒雷达需要的实时数据储量在10MB左右,其他余量可以通过限位孔设备进行导出来。”
“虽然整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和纸材,但对于国家...唔,国家级项目来说,倒也不是难以负荷。”
孙俊人的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语气也没什么波动,仿佛保铮他们推来的只是几个铁桶似的。
如果换做这个时代的其他人,估摸着多半也就信了。
但徐云不一样。
在听到‘信号存储模块’以及后续的构造的时候,他便已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传闻中的【那个东西】.....
原来真的存在!
其实吧。
徐云在和老郭聊设备原材料的时候就有些奇怪:
当时他刻意将信号存储模块和静电分析模块这两个最难点留到了最后,甚至做好了再拿出某些后世技术来偷偷帮忙的准备。
结果老郭在听闻信号存储模块的要求时,居然很轻松的表示徐云不用担心这件事,他有办法解决。
那时候徐云心中便冒出了一些猜测,只可惜没有实证没法落锤。
而眼下随着这几台设备的出现。
徐云总算明白了老郭的底气所在.....
那就是——
真正的109甲机,的确存在过!
说起109甲机,就必须要提到华夏计算机的发展史。
在三年前。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标志着兔子们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后来为了保证581组...也就是卫星项目组和核武器项目组可以同时进行。
中科院安排使用两种元件各制一台性能相同的计算机,也就是两个项目组各分配一台。
它就是赫赫有名的109电子管机。
接着在一年前。
华东计算所也计划开始研制J-501计算机。
按照正常历史发展。
等到三年后的四月份,109机便会顺利诞生。
它在兔子们的氢弹研制中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也被叫做‘功勋机’或者‘争气机’。
但是在后世的军迷圈中,关于这台机还有一个争议很多的说法。
也就是......
4月25日出世的这台机,并不是真正的首台109。
原因有二。
一是名称问题。
兔子们原先计划研制的109机,代号是【109甲】。
不过它在面世后呢,却改名成了119机。
也就是119和109甲其实是一台设备。
但后续的109乙机却没有改名,甚至后来还研发出了109丙机,也依旧延续了109+位次的命名方式。
因此有不少人就认为这种做法其实是为了纪念真正的109甲,毕竟兔子们在代号这块历来都是很讲究的。
比如581项目、
596项目、
天宫、
神舟.....
这些项目或者命名都很有深意,或是时间,或是华夏式的浪漫。
可能有意外夭折的情况,但鲜少有落地后突然改名的例子。
二则是后续设备的算力问题。
119机诞生于三年后的4月25日,算力每秒运算五万次。
同年10月24日,华东计算所的J-501机诞生。
算力同样是每秒五万次。
接着九个月后。
109乙诞生,算力每秒六万次。
这三台设备的时间实在是太接近了,而且从1万算力跨越到5万算力的过程中,算力和存储模块都是一遍过,没有一次失败。
的眼神,随后带着保铮来到了雷达操作台边。
说来挺有意思的。
这座操作台的原身是某退役武器系统的操作中枢,也是兔子们为数不多有操作模板的设备。
不过因为在某次战斗中遭遇了损坏被迫‘退伍’,兔子们又舍不得把它丢了,便硬生生从东北拉到了金银滩。
如今它总算完成了兔子们原先的期待,被老郭从库房里给翻了出来,贡献出了一份力。
在将驱动电机的顶部输出端连接上收发器、外部套接上与主动齿轮啮合连接的从动齿轮——齿轮用于输出数据,接着再施加了亿点点魔改后,这位老兵终于再次焕发出了光彩。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
这次它想要“退伍”,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除非再来一个徐云这样的挂逼,否则它最少能再服役十年。
来到操作台后。
孙俊人并没急着下命令,而是先是将食指放到了几个按钮上。
只见他保持略微施力但没有按下的姿势,在几个按钮上‘扭’了一遍。
这个举动是为了确定是否有按钮出现了松动——待会儿能不能用是另一码事,如果现在按钮就出现了松动,那么就不需要所谓的待会儿了。
过了片刻。
孙俊人将食指从最后一个按钮上挪开,轻轻点点头。
一切正常。
接着他又看向了身边另一侧,喊了个名字:
“林玉!”
“到!”
很快。
孙俊人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年轻女孩的身影。
这位女孩穿着一身这个时代很常见的军便装,个头一米六上下,梳着一头很是干练的短发,皮肤白皙但又不显娇弱,浑身上下透着一股青春的朝气。
无论是从她的打扮还是孙俊人的招呼,都很清晰的体现着这是一位女知识分子。
待名叫林玉的女孩来到身边后。
孙俊人扶了扶眼镜,沉吟片刻,对她说道:
“小林,你去调试一下校正单元,五分钟后开始雷达的试运行。”
“箱子的密码是237......”
林玉顿时表情一肃:
“明白!”
说罢。
林玉便小跑着奔向了一处帐篷内,半分钟不到,便又哼哧哼哧的拎着个小箱子来到了孙俊人身边。
卡哒——
只见这姑娘熟练的输入密码,很快将箱子顺利开启。
接着从中取出了一台通体黑色、有着好几个高低颜色均不等的按钮的设备。
与此同时。
孙俊人也没闲着,而是开始招呼保铮等人启动了雷达。
雷达所需要的电源来自临近的厂办发电厂,考虑到存储模块也需要消耗不少电力,今天总厂区域内还实施了电力管制:
除了医院、厂办两处区域外。
其余所有地点的用电都需要审核报备,厂区法院、电影院全部暂时中止办公。
嗡嗡嗡——
随着电力的接入。
被安置在基台上的雷达开始缓缓发出了低鸣。
半分钟后。
电力穿过了一道道关卡,存储模块也跟着进入了运转状态。
金属箱内的磁片以每分钟300转的速度开始转动。
并且逐渐提高到了400...
500....
600....
最终稳定在了.....
800转/分钟。
设备转动带来的热量迅速传播到了金属外壳表面,让外壳隐隐有了热度。
见此情形。
包括周绍平、章公定等人在内,早已等候在此的建筑副业队员们立刻开始小心的抹起了凉水。
当然了。
由于基地目前澹水紧缺,周绍平他们涂抹的自然不会是饮用澹水,而是从西海湖送回来的咸水。
两分钟后。
一直在关注屏幕的保铮表情一凝,飞快的对孙俊人说道:
“孙院,屏幕有数据显示了,六盏灯全亮,信息传输没有问题!”
孙俊人闻言,胸口顿时微微一松。
与徐云最早的设立方案不同。
这次为了保证雷达校正顺利,孙俊人他们在电力和数据传输上使用的都是串联模式。
也就是有一处地方出了问题——例如没法启动,那么所有的灯都不会亮。
眼下六盏灯全亮,至少说明最最基础的连接环节顺利过关了。
不愧是顶尖的八级工同志......
不过孙俊人此时的心弦仅仅放松了一小半,还有一大截依旧悬浮在胸口。
毕竟还有更重要的环节要校验呢。
因此很快。
他又转头看向了身边的另一人,说道:
“老罗,开始下一步吧!”
孙俊人口中的老罗便是罗沛霖院士,闻言他立马沉稳的一点头,按下了某个按钮。
嗡嗡嗡——
卡卡卡——
刹那之间。
雷达的声音变得更大了几分,不过它的状态也从静止变成了.......
转动。
没错,转动。
只见雷达先是朝左侧转了180°,微微向上扬起。
接着缓缓停顿,又朝右侧转了360°。
两轮下来。
轨迹顺利覆盖了全方位。
不过孙俊人并没有让罗沛霖按下停止键位,而是扭头看向了已经就位的林玉:
“小林,开始校正信号!”
“明白!”
林玉飞快的将一缕发丝挑到脑后,熟练的按下了几个键位。
过了十秒不到。
滋滋滋——
林玉面前的黑色设备很快传出了低沉的震动声。
怎么说呢......
这种声音像是一个滚烫的铁球瞬间被从火炉里取出,勐然放到了水中一般。
颤动、沸腾.....
多种细微的声音组合在了一起,并且以某种肉眼无法观测到的状态飞向了雷达接收器。
休~
接收器稳稳的将它拦截收录。
经过滤波处理、中频震荡、两次连续的chirp周期换算后,一组15对的电信号出现了。
孙俊人看着事先定制好的暗码手册,一字不落的认证核对了起来。
“0.013cycles.....”
“333Hz......”
“114514......”
“伴音差拍频率95.75......”
“畸变波形谐波分量幅值与均方根值比1.4134、2.9867.....”
“.......”
一分钟后。
孙俊人深吸一口气。
缓缓抬起了头。
他先是环视了周围众人一圈,目光在徐云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
不过最终他却又挪开了目光,转移到了老郭的身上,说道:
“老郭,我肚子有点饿,冯·卡门先生送给你的那把麦克斯韦先生用过的斧头在哪儿?”
......
注:
前面修改了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本章说和内容对不上的情况,比如说原本某段章说有30多条,内容删了以后章说跑到了前面或者后面的一点位置,不过改动的地方不多。
另外被举报的原因和这个副本也没什么关系,是前面发布会还有主角被污蔑开庭那段的问题,具体就不多说了,编辑这次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