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出征倭国 一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不朽凡人
一秒记住【泼墨文学 www.pomo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五十七章 出征倭国 一
太子的大婚在平民百姓中看来,还是非常的热闹的,在太子大婚的当天,整个长安城都变得无比的热闹和喧哗,当然普通百姓也只能够在非主要的区域内凑到一起,相互吹嘘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的,所谓的太子大婚的一些个细节,总之不外乎他们家不知道拐了几十道弯的亲戚,有幸参与到太子的大婚中来,而他所得到的消息自然也是从他的亲戚那里打听来的,而且无比的准确。其实太子的大婚与这些人没有任何的关系,充其量也不过是令他们有了一个吹嘘,或者了解八卦的借口,用以消磨无聊的时光罢了。
而那些真正了解内幕的人,却从这无比热闹的背后,感觉到了一丝异样。只不过能够了解这些不寻常之处的人,通常都不是街头上的那些个平民百姓,所以他们不会将他们了解到的胡乱的说出去。
太子的大婚是在腊月初举行的,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过春节了,按理说京城长安内的那些个高官贵族们,早就应该开始准备年货。或者说这些个权贵们的门生故吏,也应该接着年关临近的缘由,前来拜访或者送上过年的礼物。但是和往年不一样的是,这些个原本应该是车水马龙般热闹的权贵门前,如今依然十分的平静,就和往日里没有任何的区别。如果说这是某一个权贵门前所发生的情况,那就意味着这位权贵很有可能遇到了麻烦,通常的情况就是他的仕途已经到了尽头,不再具有利用的价值。但是当这种现象出现于京城内大部分权贵的门前时,就显得异常的古怪了。
对此,一些反应比较敏捷的人士,便不免开始琢磨这其中的奥妙,甚至开始四处探听消息,但是却没有任何有实际意义的情报流露出来,这也就令人越发的感觉到不正常。
实际上,事情的起源便出在大唐的皇帝身上。御驾亲征对于李世民这样的马上皇帝来讲,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朝臣们之所以会选择反对意见,实在是因为在这些朝臣们看来,倭国不过是个孤悬海外的弹丸之地罢了,随便派出哪位朝中的将领率军出征,都会轻而易举的获得胜利,当今天子御驾亲征这么个小国,实在是太过抬举他们,同时也有些降低了当今天子的身份。
如果说前些年出征,还要考虑到御驾亲征会增加巨额的费用,即便是最终战胜也难免会有些得不偿失的感觉。但是现在却没有了这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因为如今国内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更加是非常的充盈,另一个原因则是辽王殿下再一次给朝廷送来了巨额的财富,总价值超过一千万贯的财物,要知道即便是朝中那些传承了数百年的家族,都没有几家能够拥有如此身后的家底,可是这位辽王殿下却说拿就拿出来了,再加上前些年送给朝廷的钱,真不知道这位殿下是如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做到的。
以前是为国库内的钱入不敷出发愁,可是如今却在为钱多得花不出去而发愁。国库内的钱和个人家里的钱不一样,只有花出去并且花在正确的地方,才能够有效的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贞观时期的朝廷官员还是非常的廉明的,基本上没有人敢于大肆的贪污,所以他们所想的就是该如何的令国库内的钱有效的运转起来。这样看来天子的御驾亲征虽然会显得铺张浪费,但是却可以令很多的行业得到实惠,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样看来天子的御驾亲征也就并非是没有实际意义,于是负责掌管国库的户部首先的闭上了嘴。
建国初期的兵部主官,都是经历过无数战争考验的武将,都是一听到战争就会热血沸腾的战争狂人,唯恐天下太平以至于下面的士卒丧失了战斗的激情,再加上战争可以促进装备的更新换代,自然不会反对天子出征。
至于吏部和刑部,战争和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关联,所以他们也就懒得因为这种事和天子对着干,所以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劝说了几句,便不再开口。工部的人比较务实,天子让如何便如何,所以他们甚至连反对都没有反对,便直接的闭口不言。
反对声音最为强烈的只有礼部,这些个平日里无所事事的老家伙们,这个时候终于有了开口说话的机会,一个个的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引经据典的痛陈天子出征的坏处。然而有了李恪申斥这些个呆板的老家伙们的经验,李世民很快的便让他们闭上了嘴。最终御驾亲征的提议在朝中顺利的通过。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李世民选定的那些个随同他一同出征的官员人选,才真正的引起了朝中的轩然大波。李世民列出的随驾出征人员名单中,辽王李恪作为此番出征的主将这倒也没什么,他虽然年轻,但是这么多年来参战十余次,却从来没有失败过,在已经被誉为大唐新一代的领军名将。至于剩下的人,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经历过无数风雨的人物,按说也没有人任何的问题。只不过再仔细的一想就会立即发现,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六十岁,其中的柴绍、李靖、唐俭以及高士廉等人早已经是年老体衰,不问政事已久,莫要说指望他们率队征战,恐怕是还不等到达海边,就会有一半人倒在路途之中。剩下的人当中可堪重用的也就只剩下李绩和程咬金二人,偏偏这两人在此番出征的名单中只不过是随驾副将……二十五万出征大军当中,便不再有年富力强的将领带队,在联想一番刚刚大婚的太子殿下,这其中的用意值得让人深思啊!
李世民最初的用意其实非常的简单,自己已经没有几天活头,当初跟随自己征战天下的老臣子们,一大半已经辞官回家颐养天年,但是他真的很想在离开尘世之前,再见一见当年随同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老伙计们。他知道他们这些人和自己一样不甘心就这么躺在床上等死,所以才会将这些人重新召集起来,哪怕是倒在了出征的路途之上,这些人的脸上都会流露出满足的笑容,将军就要有个将军的死法,岂能像普通人一样死在场榻之上!再说,即便是死在了出征的路上,那也是黄泉路上好做伴,省得孤零零的一个人上路孤单。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慌乱,一些与此事无关或者并没有出现在出征名单上的人,但是又有资格或者资历进入出征名单的人,不免会产生怀疑,怀疑这是否会是李世民在进行清洗行动,为太子的登基做准备。这种事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尤其是那些个开国的皇帝,为了避免跟随他征战天下的臣子功高震主,自己的子孙登基后驾驭不了这些人,往往会想尽办法将这些跟随过自己的老臣子们处决掉。难道说当今天子也终于忍不住要拿这些老臣子们开刀了吗?一时之间朝廷上下的文武官员人人自危。
李世民很快的便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但是他对此只能是无奈的苦苦一笑,不然的话还能怎么样,向他们解释自己知道自己活不长了,所以想再威风一次,然后和那些个曾经和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老伙计们共赴黄泉?毕竟自己只有五十岁,即便是他这么说了,别人也要肯相信才行啊!
要说起来还是那些个跟随着自己出生入死了这么多年的老伙计们,他们在接到自己写给他们的信后,毫不犹豫的便起身赶往长安,唯一没有立即动身的李靖,也派快马送来急信说自己将跟随辽王的战船一同出海,然后赶往莱州与他汇合。
这场风波最终还是悄无声息的暂时平息了下来,原因无他只因为临近年关,按例每年的腊月二十五开始朝廷便开始放假,直至正月初六才会恢复朝会,这期间的十天朝廷除非遇到非常紧急的情况,否则各部都只有值班人员值班,就连一向以勤政著名的李世民,也会充分的利用这十天的假期,进行充分的休息调整。
春节这个原本充满喜庆的节日,就在百姓们欢天喜地,官员们战战兢兢的氛围中过去。恢复朝会的第一天,苦苦的煎熬了整整十天的朝中官员便迫不及待的给李世民上书,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希望他能够改变此番出征人员的名单。不得不说,经过十天假期的酝酿,官员们所提出的这些个理由都非常的充分,甚至于连李世民都觉得如果不作出调整,都有些祸国殃民的味道。但是,他这次也是铁了心的要坚持到底,既不就自己做出的决定进行任何解释,也不考虑做出任何的调整,态度之坚决前所未有。
漫步开了本新书 也是写唐朝的 大家没事的时候不妨去看看(未完待续)
第五十七章 出征倭国 一
太子的大婚在平民百姓中看来,还是非常的热闹的,在太子大婚的当天,整个长安城都变得无比的热闹和喧哗,当然普通百姓也只能够在非主要的区域内凑到一起,相互吹嘘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的,所谓的太子大婚的一些个细节,总之不外乎他们家不知道拐了几十道弯的亲戚,有幸参与到太子的大婚中来,而他所得到的消息自然也是从他的亲戚那里打听来的,而且无比的准确。其实太子的大婚与这些人没有任何的关系,充其量也不过是令他们有了一个吹嘘,或者了解八卦的借口,用以消磨无聊的时光罢了。
而那些真正了解内幕的人,却从这无比热闹的背后,感觉到了一丝异样。只不过能够了解这些不寻常之处的人,通常都不是街头上的那些个平民百姓,所以他们不会将他们了解到的胡乱的说出去。
太子的大婚是在腊月初举行的,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过春节了,按理说京城长安内的那些个高官贵族们,早就应该开始准备年货。或者说这些个权贵们的门生故吏,也应该接着年关临近的缘由,前来拜访或者送上过年的礼物。但是和往年不一样的是,这些个原本应该是车水马龙般热闹的权贵门前,如今依然十分的平静,就和往日里没有任何的区别。如果说这是某一个权贵门前所发生的情况,那就意味着这位权贵很有可能遇到了麻烦,通常的情况就是他的仕途已经到了尽头,不再具有利用的价值。但是当这种现象出现于京城内大部分权贵的门前时,就显得异常的古怪了。
对此,一些反应比较敏捷的人士,便不免开始琢磨这其中的奥妙,甚至开始四处探听消息,但是却没有任何有实际意义的情报流露出来,这也就令人越发的感觉到不正常。
实际上,事情的起源便出在大唐的皇帝身上。御驾亲征对于李世民这样的马上皇帝来讲,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朝臣们之所以会选择反对意见,实在是因为在这些朝臣们看来,倭国不过是个孤悬海外的弹丸之地罢了,随便派出哪位朝中的将领率军出征,都会轻而易举的获得胜利,当今天子御驾亲征这么个小国,实在是太过抬举他们,同时也有些降低了当今天子的身份。
如果说前些年出征,还要考虑到御驾亲征会增加巨额的费用,即便是最终战胜也难免会有些得不偿失的感觉。但是现在却没有了这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因为如今国内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更加是非常的充盈,另一个原因则是辽王殿下再一次给朝廷送来了巨额的财富,总价值超过一千万贯的财物,要知道即便是朝中那些传承了数百年的家族,都没有几家能够拥有如此身后的家底,可是这位辽王殿下却说拿就拿出来了,再加上前些年送给朝廷的钱,真不知道这位殿下是如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做到的。
以前是为国库内的钱入不敷出发愁,可是如今却在为钱多得花不出去而发愁。国库内的钱和个人家里的钱不一样,只有花出去并且花在正确的地方,才能够有效的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贞观时期的朝廷官员还是非常的廉明的,基本上没有人敢于大肆的贪污,所以他们所想的就是该如何的令国库内的钱有效的运转起来。这样看来天子的御驾亲征虽然会显得铺张浪费,但是却可以令很多的行业得到实惠,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样看来天子的御驾亲征也就并非是没有实际意义,于是负责掌管国库的户部首先的闭上了嘴。
建国初期的兵部主官,都是经历过无数战争考验的武将,都是一听到战争就会热血沸腾的战争狂人,唯恐天下太平以至于下面的士卒丧失了战斗的激情,再加上战争可以促进装备的更新换代,自然不会反对天子出征。
至于吏部和刑部,战争和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关联,所以他们也就懒得因为这种事和天子对着干,所以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劝说了几句,便不再开口。工部的人比较务实,天子让如何便如何,所以他们甚至连反对都没有反对,便直接的闭口不言。
反对声音最为强烈的只有礼部,这些个平日里无所事事的老家伙们,这个时候终于有了开口说话的机会,一个个的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引经据典的痛陈天子出征的坏处。然而有了李恪申斥这些个呆板的老家伙们的经验,李世民很快的便让他们闭上了嘴。最终御驾亲征的提议在朝中顺利的通过。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李世民选定的那些个随同他一同出征的官员人选,才真正的引起了朝中的轩然大波。李世民列出的随驾出征人员名单中,辽王李恪作为此番出征的主将这倒也没什么,他虽然年轻,但是这么多年来参战十余次,却从来没有失败过,在已经被誉为大唐新一代的领军名将。至于剩下的人,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经历过无数风雨的人物,按说也没有人任何的问题。只不过再仔细的一想就会立即发现,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六十岁,其中的柴绍、李靖、唐俭以及高士廉等人早已经是年老体衰,不问政事已久,莫要说指望他们率队征战,恐怕是还不等到达海边,就会有一半人倒在路途之中。剩下的人当中可堪重用的也就只剩下李绩和程咬金二人,偏偏这两人在此番出征的名单中只不过是随驾副将……二十五万出征大军当中,便不再有年富力强的将领带队,在联想一番刚刚大婚的太子殿下,这其中的用意值得让人深思啊!
李世民最初的用意其实非常的简单,自己已经没有几天活头,当初跟随自己征战天下的老臣子们,一大半已经辞官回家颐养天年,但是他真的很想在离开尘世之前,再见一见当年随同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老伙计们。他知道他们这些人和自己一样不甘心就这么躺在床上等死,所以才会将这些人重新召集起来,哪怕是倒在了出征的路途之上,这些人的脸上都会流露出满足的笑容,将军就要有个将军的死法,岂能像普通人一样死在场榻之上!再说,即便是死在了出征的路上,那也是黄泉路上好做伴,省得孤零零的一个人上路孤单。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慌乱,一些与此事无关或者并没有出现在出征名单上的人,但是又有资格或者资历进入出征名单的人,不免会产生怀疑,怀疑这是否会是李世民在进行清洗行动,为太子的登基做准备。这种事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尤其是那些个开国的皇帝,为了避免跟随他征战天下的臣子功高震主,自己的子孙登基后驾驭不了这些人,往往会想尽办法将这些跟随过自己的老臣子们处决掉。难道说当今天子也终于忍不住要拿这些老臣子们开刀了吗?一时之间朝廷上下的文武官员人人自危。
李世民很快的便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但是他对此只能是无奈的苦苦一笑,不然的话还能怎么样,向他们解释自己知道自己活不长了,所以想再威风一次,然后和那些个曾经和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老伙计们共赴黄泉?毕竟自己只有五十岁,即便是他这么说了,别人也要肯相信才行啊!
要说起来还是那些个跟随着自己出生入死了这么多年的老伙计们,他们在接到自己写给他们的信后,毫不犹豫的便起身赶往长安,唯一没有立即动身的李靖,也派快马送来急信说自己将跟随辽王的战船一同出海,然后赶往莱州与他汇合。
这场风波最终还是悄无声息的暂时平息了下来,原因无他只因为临近年关,按例每年的腊月二十五开始朝廷便开始放假,直至正月初六才会恢复朝会,这期间的十天朝廷除非遇到非常紧急的情况,否则各部都只有值班人员值班,就连一向以勤政著名的李世民,也会充分的利用这十天的假期,进行充分的休息调整。
春节这个原本充满喜庆的节日,就在百姓们欢天喜地,官员们战战兢兢的氛围中过去。恢复朝会的第一天,苦苦的煎熬了整整十天的朝中官员便迫不及待的给李世民上书,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希望他能够改变此番出征人员的名单。不得不说,经过十天假期的酝酿,官员们所提出的这些个理由都非常的充分,甚至于连李世民都觉得如果不作出调整,都有些祸国殃民的味道。但是,他这次也是铁了心的要坚持到底,既不就自己做出的决定进行任何解释,也不考虑做出任何的调整,态度之坚决前所未有。
漫步开了本新书 也是写唐朝的 大家没事的时候不妨去看看(未完待续)